智绘生态全景 赋能绿色未来 | 中科宇图承办“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论坛
2025-07-23
7月19-20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在江苏南京隆重举行。本届年会以“展望绿色科技创新 助推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于会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方伟,南京市委常委、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浦口区委书记陆卫东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主持开幕式。
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部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以及来自地方环保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代表等上千人参会。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15年协办年会,公司董事长姚新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特邀常务理事出席会议。
大会设置了主旨报告、专题研讨及76个分会场,聚焦“美丽中国建设”、“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固体废物与新污染物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与生物多样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与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旨在推动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科学普及,搭建高水平的产学研交流平台。
分论坛启幕: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成焦点
7月19日下午,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办、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感智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分论坛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科技处处长唐桂刚,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新分别主持。来自各地环境领域专家学者、优秀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天空地海关键技术的深刻内涵与未来发展。
∆ 唐桂刚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科技处处长、研究员
唐桂刚处长在开场主持时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已融入国家发展全局,建设美丽中国是时代赋予的重任。精准、全面、实时感知生态环境状况是科学决策、精准治理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传统监测手段在覆盖范围、时空分辨率和要素综合性等方面面临挑战,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感知网,实现多维度、全要素、高精度立体协同监测,是突破环境管理瓶颈、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总站致力于推动相关技术的攻关、集成、示范与应用推广,希望凝聚各方力量,深化合作。
∆ 姚新 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姚新董事长在主持时介绍,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感知网技术,是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关键支撑,更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中科宇图深耕空天大数据与生态环境领域24年,始终致力于将前沿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公司构建的“星-空-地-模”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正是响应国家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战略的具体实践,并在服务国家重大活动和区域环境治理中不断深化应用。
专家云集:前沿技术成果与应用实践纷呈
∆ 温宗国 清华大学教授
温宗国教授以《天空地环境智能监管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生态环境领域正处于数智化转型关键期。作为“十五五”生态环境创新规划执行组组长,他强调国家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监管和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中的应用。针对固废监管难点,团队探索的“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显著提升了环境监管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
∆ 潘小乐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潘小乐研究员分享了《大气多污染物目标观测集群走航监测平台构建与应用》报告,他提到:为破解固定站点监测在污染溯源与预报中的短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9家单位,首次提出环境领域“目标观测”新范式,构建大气多污染物目标观测走航系统。该项目以数值模式驱动,精准识别污染传输敏感区,通过机动走航单元集群开展立体监测,实现从“被动守候”到“主动追踪”的突破。
∆ 谭丽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正高级工程师
谭丽高工的分享了 《以智能实验室建设为试点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报告,讲到: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迎来新机遇与挑战。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智能分析实验室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逐步解决传统实验室人工依赖度高、效率低及数据风险问题。目前全国已建成约40家智能实验室,覆盖氨氮、总磷等核心指标,但仍面临瓶颈,未来将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管理体系,推进软硬件等效评估,加速数智化标准修订。
∆ 唐晓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唐晓高工深入探讨了《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实时融合同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他提到: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气化学数据同化系统取得重大突破,高精度污染感知能力国际领先。该系统将多源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报深度“同化融合”,生成覆盖全国、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空间分辨率达1公里的实时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再分析数据集,能实时感知污染热点动态。此技术已应用于重大活动污染减排评估,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与健康研究。
∆ 陈亚男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正高级工程师
陈亚男高工报告题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数智化转型工作进展》。她讲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正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针对当前手工与自动监测融合方式下的问题,生态环境部门提出以“智能无人运维、智能无人采样、智能无人分析”为核心的“三智一体”转型目标。将加快京津冀试点落地、构建智慧管理平台、推动关键技术国产化,2027年完成京津冀改造及平台试运行,2030年底实现国家网全面数智化更新。
∆ 屈永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屈永华教授报告题目《生态环境物联网装备研究与产业化应用》。他讲到:在生态环境监测迈向自动化的关键时期,团队研发的两大核心设备填补了国内生态参数自动联网观测的空白。一是适合生态定位台站应用的多功能多光谱物候相机,在保持较高性价比的同时,实现与卫星遥感一致的科研级NDVI植被指数自动观测;二是国际首创的分布式叶面积指数自动观测系统,支持多点联网、高频次数据采集。通过高校成果转化,屈教授的生态物联网系列装备已经在多个国家大型生态监测网络得到产业化应用。
∆ 戴启立 南开大学副教授
戴启立副教授报告题目《基于AI的大气污染控制成效评估技术》。他提出:依托AI技术构建“预测 - 归因 - 管控”闭环体系,创新开发动态源强评估、反事实模拟等技术,精准量化人为排放的真实环境效果。例如,通过AI模型剥离气象变量,精准捕捉重大活动管控期间柴油车管控的即时减排效果;结合地理模型识别城市区域烟花爆竹燃放热点,实现无监测区域的污染溯源;量化机场活动排放对地面二氧化氮的微影响。未来需聚焦高质量数据应用与因果推断模型开发,推动污染防治转向“精准靶向治理”。
∆ 曹世凯 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高级工程师
曹世凯副总裁在《星、空、地、模协同全域环境监测系统构建》报告中提出:该体系响应新时期生态环境精准化、智慧化监测需求,通过集成国内外20余颗卫星、低空无人机集群及地面传感网络数据,并深度应用AI模型,实现了海量多源数据的智能融合与分析。核心产品“数智大气平台”实现1公里级、逐小时PM2.5等污染物精准监测与预报;“数智流域平台”可智能识别水华、黑臭水体并精准溯源排污企业。平台已在十余省份部署,为污染防治攻坚、双碳战略及非现场执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科学决策。
∆ 邓应彬 广州地理研究所遥感与地信研究部副主任 副研究员
邓应彬研究员在《天空地一体化河湖环境监测与应用》报告中指出,针对我国湖泊严峻的富营养化问题,团队积极探索天空地协同监测技术。研究揭示了多源卫星NDVI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强调长时序水体富营养化监测需采用稳定数据源。此外,开发的无人机可见光波段叶绿素a反演模型及结合水质因子交互与季节性分解的时序预测模型,已成功应用于地方重点河流与水库的日常水华监测预警,提升了河湖环境精细化管理能力。
最后,会议在听取国家生态环境重金属污染监测工程研究中心陈阳高级工程师的报告后圆满结束。本次分论坛深入探讨了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感知网的关键技术路径与广阔应用前景,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和系统化布局,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科宇图在各分会场的创新技术与成果分享
侯立涛 中科宇图助理总裁
侯立涛分享了题为《多源污染阻控与乾桢体系:从精准诊断迈向智慧修复》的报告。公司秉持“诊断-阻控-修复-运维”全链条的水环境治理理念。报告内容融合公司核心能力,以星空地模技术支撑精准诊断,依托乾祯水生态治理与修复产品体系实现多源污染阻控与智慧修复,结合水管家服务构建全周期运维保障,形成从问题识别到治理修复再到长效管控的闭环解决方案,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系统性、科学化的技术与服务支撑。
郑孟雪 中科宇图研发中心总经理
郑孟雪分享了题为《基于“星空地模”水环境预警与污染溯源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报告。报告阐述了水环境平台所依托的核心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情况,涵盖遥感监测蓝藻与黑臭水体、地面精准识别、视频AI智能识别、水质预警深度分析、特征细致剖析、预测溯源综合分析及AI大模型预警等关键技术环节的解析与运用。通过构建“分析-考核-预警-溯源-调度”五层闭环管理体系,实现智能化高效运作与多部门协同作业,为决策研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高效服务!
李晓朋 中科宇图技术工程师
李晓朋分享了题为《基于大模型的生态环境智能应用场景设计探索与应用》报告。剖析了AI大模型发展现状与关键支撑技术,对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业务与技术架构进行了划分。重点展示了“生态智讯”大模型应用平台:“数智大气”模块融合DeepSeek技术构建智能决策闭环;“数智水精灵”模块则整合多模态智能体与专业模型,实现图文交互问答及数字孪生动态协同。该平台已应用于水环境、大气治理、执法监管、应急响应、环评等核心场景,全面赋能智慧环保建设。
边帅鹏分享了题为《基于星人地模一体化的非现场监管技术研究与应用》报告。阐述了公司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等多种算法,深入探索和打造大气环境新质生产力,通过多源数据融合,AI遥感监测、AI多模反演、热点网格及智能溯源、双引擎择优预报等关键技术,成功构建了以数智大气平台为底座的大气污染防治智能调控平台。平台彻底打通“预、算、测、溯、减、督、评”闭环管理流程,形成“多元分析、多模预报、多维感知、热点识别、溯源评估、智慧调度”六大应用,实现大气环境管理“千米锁区、百米锁源、米级锁点”,为生态环境监测创新,非现场监管提供有力支撑。